2024年,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的困难局面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但是,受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基建投资保持低速稳增长等多种因素影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2024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继续承压,主要经营指标较上年大幅下滑。尽管如此,行业向绿色低碳、数智化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步伐依然坚定。
一、行业运行背景
1.宏观经济形势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经济运行展现出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
图1 2011-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情况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8%、36.5%和56.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38.6%和56.2%,三次产业协同发力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从需求上看,三大需求协同发力,推动经济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方面,2024年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及一揽子增量政策带动下,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效支撑,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投资方面,随着“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落地显效,有效投资稳步扩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2%,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进出口方面,对外贸易呈现质升量稳的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全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3%,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图2 三大产业(左)及三大需求(右)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变化
从工业增加值看,工业生产增势稳定,工业经济整体呈现出向好态势。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5.8%,增速较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各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增速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引领高端化步伐持续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
图3 规上工业与采矿业及其他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单位:%)
从投资方面来看,随着“两重”建设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落地显效,2024年有效投资稳步扩大,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建筑业投资同比增长6.0%,比全部投资高2.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比全部投资高6.0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比全部投资高3.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5.9%,比全部投资高2.7个百分点。
图4 重点产业投资增速(单位:%)
2. 需求端——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房地产业仍在深度调整
(1)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使用,“两重”建设项目加快开工,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4%,比全部投资高1.2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2%,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3.5%,道路运输业投资减少1.1%。
图5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走势(单位:%)
(2)房地产业
自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政策导向以来,随着一系列增量与存量政策的协同发力,房地产市场已显现积极向好的变化。但由于9月之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全年房地产投资总额较上年同期仍大幅下降。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80亿元,同比下降10.6%;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332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7%。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房地产市场持续展现出成交量上升、价格趋稳的态势,止跌回稳的趋势正逐步巩固并持续向好发展。
图6 房地产开发相关指标增长率走势(单位:%)
(3)投资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拉动逐渐弱化
2024年,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两重”“两新”、高技术产业和绿色能源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2%,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7%。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拉动效果呈下降走势。2024年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水泥0.35吨,不足2006年的1/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变化趋势,也反映了投资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拉动正逐渐弱化。
图7 2006-2024年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费量(单位:吨)
3.供给端——主要原料水泥、砂石骨料量价齐跌
(1)水泥
2024年水泥市场需求继续受下游房地产投资缩减和基建投资增速放缓影响,全国及各主要消费区域水泥需求均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显著降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累计水泥产量18.25亿吨,同比下降9.5%(按可比口径),水泥产量创下十五年的最低值。
图8 2014-2024年我国水泥产量(万吨)及同比增速(%)
从价格看,2024年水泥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上半年低迷徘徊、下半年逐步回升、波动较为频繁”的复杂走势特征。根据数字水泥网监测数据,全国全年水泥市场平均价格为384元/吨,同比回落2.6%。从分季度情况看,水泥价格走势呈现逐季攀升的态势。其中,一季度价格为全年的最低点,市场平均价格为363元/吨,同比大幅回落65元/吨;二季度价格环比略有小幅提升,均价为370元/吨,同比跌幅收窄至43元/吨;三季度价格进一步拉升,达到385元/吨,环比上涨15元/吨,同比高出22元/吨;四季度价格攀升至418元/吨,达到全年的最高点,实现逆市翻盘,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45元/吨。
图9 近年来水泥市场价格(PO42.5)走势图(元/吨)
分省看,31个省市中,2024年价格同比出现上涨的有6个,主要是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和新疆地区。其中,同比涨幅最高的是辽宁省,达到36%;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同比上涨均在10%左右;河北和云南同比小幅上涨1.68%和4%。2024年水泥价格同比跌幅度超过两位数的有四个地区,其中山西跌幅最大,同比下滑18%,福建、海南和贵州同比下滑幅度均在10%左右。同比跌幅5%-10%的省份有10个省份。
图10 2024年各省会P.O42.5水泥市场价格(元/吨)
(2)砂石骨料
2024年,受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及基建项目拉动有限等因素影响,砂石行业陷入了近10年来的最低谷。总体产能过剩、市场严重萎缩、量价齐跌成了2024年整个砂石行业的真实写照。全年砂石需求量约为136.89亿吨,较2023年的151.72亿吨下降9.77%,较2015年的176.94亿吨下降了22.63%。
图11 2015-2024年我国砂石骨料需求量(亿吨)及增速(%)
在产量下降的同时,砂石骨料价格一路走低。即使进入三四季度传统施工旺季,砂石骨料市场需求量有较大增加,但其价格也只是维持在止跌小幅回升水平。截至2024年12月,碎石、机制砂、天然砂的平均到用料单位价格分别为91元/吨、104元/吨和111元/吨,碎石平均到用料单位价格比2024年1月价格下降5元/吨,机制砂价格下降7元/吨,天然砂价格下降5元/吨。
图12 2024年砂石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2024年,面对砂石产能严重过剩的严峻形势,国内砂石采矿权总体投放数量虽有所减少,但个别省份仍在继续投放砂石采矿权,叠加前几年取得的砂石采矿权在2024年集中释放产能,必将进一步加剧国内砂石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量价齐跌将成为砂石行业的新常态。
二、202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经济运行回顾
(一)2024年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024年,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行、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基础投资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影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不足,叠加产能过剩,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严重承压,企业经营极其困难,行业运行呈现以下特征:
1.主要产品产量明显下降
202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除混凝土压力管外,主要产品产量与上一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表1 202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主要产品产量与同比增速
主要产品 | 2024年产量 | 同比增速 |
商品混凝土(万立方米) | 249061.65 | -10.1% |
混凝土排水管(千米) | 49229.56 | -21.1% |
混凝土压力管(千米) | 5451.67 | 11.2% |
混凝土电杆(万根) | 1075.88 | -1.0% |
预制混凝土桩(万米) | 42303.44 | -5.8%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说明: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产品产量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大幅下滑,亏损面继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3830.90 亿元,同比降低 15.6%,较上年同期扩大4.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累计 358.03 亿元,同比下降 35.84%;较上年同期扩大26.55个百分点。
图13 2016-2024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图14 2016-2024年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单位:亿元)
说明: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4年全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59%,较2023年缩小0.84个百分点。全年全行业亏损企业5593 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221户,亏损面达到30.05%,较2023年增加了6.56 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额222.88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57.24 亿元,增长 34.56%。
图15 2016-2024年行业销售利润率
图16 2018-2024年行业累计亏损额和亏损面
3.应收账款占比继续攀升、周转率下降,经营风险加大
2024年行业不仅亏损面继续扩大,回款形势更为严峻。2024年末全行业应收账款净额10361.6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25%,应收账款周转率1.3次。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75%,比2023年扩大8个百分点。期末全行业负债总额16036.03亿元。
图17 2018-2024年行业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值
图18 2018-2024年行业期末应收账款净额及周转率
4.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
2024年,除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几家上市公司业绩有所增长外,行业内多数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市场下行致使企业产品销量、售价下滑、项目结算及回款不及预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金额相应增加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表2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2024年业绩表现
注:1.云南建投、红墙股份和苏博特数据来源于各公司2024年半年报;
2.其他公司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2024年度业绩预告。
(二)2024年重点细分行业运行情况
1.预拌商品混凝土(以下简称“商品混凝土”)
2024年,受房地产投资持续大幅萎缩、新开工项目严重不足,基建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商品混凝土市场需求不足,量价走低。
(1)产品产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4年全国商品混凝土产量24.91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0.1%,比2021年最高点下降24.35%;
图19 2005-2024年全国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及同比增速走势
分区域来看,2024年全国七大区域中,华北、东北和华中地区商品混凝土产量略有增长,其他四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华东地区产量降幅最大,超过10%;西南地区产量降幅接近10%;华南、西北地区产量降幅均超过7%。
图20 2023-2024年七大区域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万立方米)及同比增速
分省市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有北京、湖北、湖南和西藏4个省区市全年累计产量同比增长,其余27个省区市累计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有15个省区产量下降幅度达到2位数,青海、内蒙、江苏、江西、重庆、新疆、上海和吉林8个省区市降幅均超过15%。
图21 2024年各省区市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同比增减
(2)产品价格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商品混凝土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混凝土市场均价呈现明显下滑走势,5月份以后价格下行走势逐步趋缓,11月以后止跌企稳并逐步上行。
图22 2021-2024年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混凝土(C30)均价走势 (单位:元/立方米)
2024年12月份,协会重点关注的36个城市商品混凝土均价为338元/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6元/立方米。整体来看,2024年全国商品混凝土(C30)均价为343元/立方米,较2023年降低41元/立方米。
分区域看,2024年全国七大区域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区域混凝土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华南、华北和西北地区下跌幅度较大,年末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了39元/立方米、37元/立方米和33元/立方米;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年末价格同比分别下跌了23元/立方米、25元/立方米和20元/立方米。
表3 2024年全国七大区域商品混凝土(C30)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2023年12月 (元/立方米) | 2024年12月 (元/立方米) | 同比涨跌 | |
(元/立方米) | |||
全国 | 364 | 338 | -26 |
华北 | 336 | 299 | -37 |
东北 | 279 | 284 | 5 |
华东 | 371 | 348 | -23 |
华中 | 367 | 342 | -25 |
华南 | 436 | 397 | -39 |
西南 | 361 | 341 | -20 |
西北 | 364 | 331 | -33 |
图23 2024年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所在区域商混均价(C30)走势(单位:元/立方米)
分城市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重点监测的36个主要城市中仅有沈阳、杭州、长春3个城市年末价格同比上涨,其中沈阳上涨幅度最大,同比增长17元/立方米;重庆年末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余32个城市价格均呈现下滑走势,其中广州、成都、上海、西宁、雄安新区和深圳6个城市价格跌幅超过50元/立方米。
图24 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2024年末价格同比涨跌(单位:元/立方米)
我国商品混凝土市场需求已步入下降通道。为此,需要行业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拓展新市场和新应用领域并向国际化发展,以应对市场变化和需求下降的趋势。
(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2024年,中国UHPC应用创新、应用场景和应用量都在发展进步,发展的亮点是:①结构创新和应用又有新突破,如无焊接正交异性组合桥面结构,轻质UHPC(LUHPC)与高强高弹模UHPC桥面板,风电UHPC-钢混塔再创新高度,新型装配式UHPC构件节点连接等;②在高效率、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如甘肃UHPC轻工字梁结构预制构件生产线、山西UHPC护栏智能化生产流水线;③新产品和新应用场景有发展,如UHPC盖梁、PCCP管、UHPC-铝蜂窝板复合吊顶板等;④完成新一批建筑采用UHPC板或幕墙装饰外立面而各具特色。
据CCPA-UHPC分会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UHPC用量约20.04万m3(其中55%使用UHPC预混料,约24.2万吨;其余45%为直接使用原材料制备UHPC),比2023年增加了5.38万m3,增幅为36.7%,过去6年间UHPC用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6%。
图25 中国UHPC年度用量增长情况 图26 中国 2024年UHPC应用领域分布
2024年,我国UHPC最大的工程应用领域仍然是桥梁,占UHPC总用量的47%,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钢-UHPC复合桥面和桥梁构件连接(湿接缝)用量分别占UHPC总用量的11%和10%;2024年桥梁预制结构构件增幅较大,占UHPC总用量的26%。风电仍是我国UHPC的第二大应用领域,风电结构UHPC用量占UHPC总用量的20%,占比有下降,但风电塔筒管片的UHPC用量为39512m3,比去年增长了7%。市政、电力与水利工程的UHPC用量占UHPC总用量的14%,占比有所下降,但与2023年相比,用量增加了20%。UHPC建筑应用包括预制幕墙、墙板和结构构件(含结构连接),占UHPC总用量的14%,占比有所增长。单项与去年相比,建筑外立面(幕墙和墙板)的用量增长了88%,应用面积增长了约50%;建筑结构用量增长16%。维修加固的UHPC用量为4687m3,占UHPC总用量的2%。其他未细分的应用UHPC用量占比约4%,其中,应用量较大的是各种类型的沟盖板。2024年UHPC应用领域分布见图26。
UHPC作为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部分企业新的发展动能。很多企业在精细化控制UHPC的性能与质量稳定性方面,在满足特殊性能要求方面,在提升构件预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自动化、智能化方面,在新应用场景、新产品开发方面取得进步,已建立起来的UHPC桥面板、工字梁、公路护栏、盖板等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生产线,已经示范出UHPC预制构件和产品未来发展的模样。
(三)预制混凝土桩
我国预制混凝土桩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光伏在西北地区的推广应用,西北已成为了光伏桩生产的热点地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预制混凝土桩生产企业约上千家(其中采用离心工艺生产的企业600余家。西北地区近几年已投产的光伏桩生产企业有100多家,年产能近2亿米,另有数十家在建/17家筹建),设计总产能超过7亿米/年。
2024年,因预制混凝土桩主产区产量大幅回落,故没能保持2023年的增长态势,产量明显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4年全国预制混凝土桩总产量42303.44万米,比去年同期降低 5.85%;产能发挥率在60%左右。
图24 2023-2024年全国各地预制混凝土桩产量变化情况(单位:米)
近年来,预制混凝土桩行业加快了创新发展步伐。技术方面:开发了多种规格型号的长模生产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技术;开发了余浆回用、蒸压釜余热回收等系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材料成本,做到绿色生产;开发了采用销钉式机械接头技术,用以解决预制桩用作抗拔桩存在桩间连接的薄弱问题;开发了预制装配式桩墙基坑支护技术、TRD与旋挖钻组合施工技术、区段复式配筋预应力支护桩设计制作与施工技术,具有过程安全环保、造价低廉、省工省时,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开发了MES系统、远程监护智能系统运用到管桩生产设备中,具备设备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功能,便于为企业提供全面、可靠、可行的协同管理数据,生产过程控制、底层数据集成分析、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等。产品方面:开发了光伏管桩、U型板桩、PCS支护桩、海工大直径超长管桩、码头用φ700和φ800直径管桩、φ200仿木桩、竹节桩、竹节管桩、异型方桩、复合配筋桩等。装备方面:开发了自动笼筋设备,半自动装落笼输送系统,全自动张拉、放张机,全自动放张机、全自动液压合模拆模一体机,智控喂料机装置,智控管桩上、下模清洗机,平车顶升平移装置,全自动液压拆头尾板机,大底座全自动离心机,真空吸盘吊桩,管模管桩横纵向自动输送系统等。工程应用方面:超长海工桩应用于宝钢湛江钢铁零碳高等级薄钢板工厂项目码头;耐腐蚀管桩应用于港珠澳大桥、C105金刚桩应用于湛江宝钢项目、光伏桩应用于孟加拉国浙迈门辛50MWac光伏项目以及信义北海合浦400MWp渔(农)光互补光伏电站;PCS支护桩应用于汕尾湿区中央商务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支护工程;天津及周边地区的软土地基项目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地基处理技术(如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成功解决了软土地基沉降过大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预制混凝土桩行业正在向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化高质量发展转型。
(四)水泥混凝土管涵
2024年,水泥混凝土管涵产业和我国整个混凝土水泥制品行业一样,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率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等多种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水泥混凝土排水管等管涵产品量价继续走低,行业经济指标、企业经营效益继续下滑,下滑趋势趋缓,资金周转率下降,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24年全国水泥排水管产量49230 千米,比去年同期降低 21.1%。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及城市更新工作,2024年2月,住建部明确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每年将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建城〔2024〕18号文;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规〔2024〕53号文;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建城规〔2024〕2号文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为水泥混凝土管涵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总体来看,水泥混凝土管涵行业市场短期承压,政策长期看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及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和实施,老旧管网修复、城市更新改造的步伐加快,城区新建管网的质量提升,水泥混凝土管涵市场需求将逐步回升,未来管涵行业发展会总体向好。
(五)轻骨料
2024年,受累于房地产以及基建投资增速下滑,陶粒产能增速放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新增陶粒产能约200万立方米,新增产能中除传统污泥固废陶粒之外,钛尾矿和高硅尾渣在陶粒生产中的利用取得突破。武定县纬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招远中环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利用钛尾矿和高硅尾渣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陶粒,为行业首次。我国现有陶粒产能约3200万立方米/年,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
目前,我国虽说可生产出市场所需的普通陶粒、超轻陶粒和高强陶粒,但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超轻陶粒、普通陶粒为主,产品偏低端,只能满足屋面保温、填充和陶粒砌块等的需求,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结构保温等建筑节能和装配式建筑市场的需求,同质化竞争激烈,售价不高,部分依赖固废补贴。预计2024年陶粒轻骨料总产值接近25亿元,轻骨料混凝土制品总产值约80亿元,全行业利润不到10亿元。
目前,国内固废类陶粒产量占比已达 70%,陶粒工业已成为资源化处置固废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但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陶粒工业的环保状况也逐渐进入到主管部门的视野,很多地区相关部门要求进行排放在线监测,环保压力不断加大。从长远来看,建设清洁绿色工厂是大势所趋,陶粒生产线从原料进场、原料处理制备、陈化、造粒、烧成和成品处理等整个生产工艺环节,以及粉尘收集处理、污泥异味处理、污水净化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需增加环保投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此外,行业要深挖潜能,优化陶粒产品结构,加大高强陶粒的研发与生产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向多元化、多品种、高强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装配化、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等建设的需求。同时,加强与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对接,开发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发挥轻骨料混凝土性能优势,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六)混凝土外加剂
2024年,混凝土行业景气度继续下降,受市场需求收缩、价格下跌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外加剂行业面临了较大的压力,营收、利润继续下滑。
2024年,外加剂产量约为1100万吨,市场规模约为460亿元,约下降12%-15%,利润约下降35%-40%左右。
随着市场规模的缩小和国家环保、绿色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外加剂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减少,现有1000余家,其中具有合成外加剂生产能力的企业300余家,具有合成聚羧酸系减水剂生产能力的企业100余家。近年来,行业头部企业依托规模及产业链优势,体现出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抗风险能力。领先企业依托自身研发、生产和服务优势,能为客户提供高性能混凝土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行业地位有所提高。
目前,行业整体良性发展,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前10家企业约占市场总量的20%。国内企业占据了我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本土企业之间,但已开始逐步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在国内仅参与局部细分市场竞争。
三、2025年行业发展展望
(一)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
2025年1月,国际组织相继发布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期。IMF预计,中国2025年的经济增速为4.6%,较2024年10月的预测上调了0.1个百分点;联合国《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为4.8%;世界银行预计2025年中国经济将增长4.5%,较去年6月的预测大幅上调了0.4个百分点。
截至1月20日,全国31省份都已公布了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总体来看,2025年,有20省份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在5%以上。除青海外,其余省份2025年GDP目标均不低于5%,高于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但与2024年相比,14个省份调低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只有天津调高了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发展目标为5%左右。
从全国及各省市预期的经济发展增速来看,2025年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市场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
表4 各省(区、市)2025年GDP增长目标
省市 | 2024年GDP | 2025年GDP 增长目标 | 2025年增长目标 相比2024年目标 | |
增长目标(%) | 增速初步核算 | |||
全国 | 5%左右 | 5%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西藏 | 8%左右 | 6.3% | 7%以上,力争达到8% | 下降 |
海南 | 8%左右 | 3.7% | 6%以上 | 下降 |
新疆 | 6.5%左右 | 6.1% | 6%左右 | 下降 |
内蒙 | 6%以上 | 5.8% | 6%左右 | 基本持平 |
湖北 | 6% | 5.8% | 6%左右 | 基本持平 |
重庆 | 6%左右 | 5.7% | 6%左右 | 基本持平 |
安徽 | 6%左右 | 5.8% | 5.5%以上 | 下降 |
四川 | 6%左右 | 5.7% | 5.5%以上 | 下降 |
浙江 | 5.5%左右 | 5.5% | 5.5%左右 | 基本持平 |
湖南 | 6%左右 | 4.8% | 5.5%左右 | 下降 |
吉林 | 6%左右 | 4.3% | 5.5%左右 | 下降 |
河南 | 5.5% | 5.1% | 5.5%左右 | 基本持平 |
贵州 | 5.5%左右 | 5.3% | 5.5%左右 | 基本持平 |
甘肃 | 6%左右 | 5.8% | 5.5%左右 | 下降 |
宁夏 | 6%左右 | 5.4% | 5.5%左右 | 下降 |
福建 | 5.5%左右 | 5.5% | 5%-5.5% | 下降 |
河北 | 5.5%左右 | 5.4% | 5%以上 | 下降 |
辽宁 | 5%以上 | 5.1% | 5%以上 | 基本持平 |
江苏 | 5%以上 | 5.8% | 5%以上 | 基本持平 |
山东 | 5%以上 | 5.7% | 5%以上 | 基本持平 |
北京 | 5%左右 | 5.2%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天津 | 4.5% | 5.1% | 5%左右 | 上升 |
上海 | 5%左右 | 5.0%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广东 | 5% | 3.5%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黑龙江 | 5.5%左右 | 3.2% | 5%左右 | 下降 |
广西 | 5%以上 | 4.2%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陕西 | 5.5%左右 | 5.3% | 5%左右 | 下降 |
江西 | 5%左右 | 5.1%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山西 | 5%左右 | 2.3%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云南 | 5%左右 | 3.3% | 5%左右 | 基本持平 |
青海 | 5%左右 | 2.7% | 4.5%左右 | 下降 |
(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展望
1.房地产领域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楼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为2025年楼市释放了坚定的稳楼市基调。但房地产市场恢复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新增人口逐步减少,新增住房需求减弱,房地产市场整体或仍处于筑底阶段。预计,2025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继续下降,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需求仍将减少,但城市更新项目将提供一定需求。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从最初的35个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扩大到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园区、新型旅游兼医疗应急园区等建设(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超大特大城市辖区内的山区县(区),打造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城郊大仓基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线改造(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道路交通改善(扩建道路、改造交通枢纽等)、老旧住宅区更新以及综合商业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程项目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来支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要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因此,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2.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2025年2月21日发布的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报告中提出:2025年要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支持“两重”建设、“两新”工作。这些都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2025年,又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在交通、水利、新能源(风电、光伏等)等领域的基建投资将继续为行业提供需求支撑,特别是“十四五”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中西部地区和乡村振兴相关项目。
地下综合管廊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可能成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地下管廊的建设极为重视,在多项政策中提及地下管网的建设与更新改造。随着城镇化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需求增加,地下综合管廊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老旧城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新的市场空间。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同步推进,为水泥混凝土管涵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有关方面预计在未来5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
3.结语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是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基调。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决定了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不会有较大幅度增加,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和新开工面积或将继续下行,预计2025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市场需求仍将继续收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或将被进一步挤压,行业整合加速。龙头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技术优势和资源整合,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部分中小企业随着环保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可能面临淘汰或转型。
(三)行业发展趋势
2025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政策调控、环保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创新、绿色低碳与智能化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大国建造的核心基础材料,混凝土在城市更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既是混凝土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行业企业须抓住新一轮社会变革、产业变革机遇,求新、求变,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性能/超高性能混凝土、特种混凝土等绿色、功能性材料与制品(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的智能混凝土)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深化绿色低碳转型。研究和开发新型低碳胶凝材料;进一步提高粉煤灰、矿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和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高值化利用;推广应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工艺,如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生产过程提供动力,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加快智能化步伐。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生产中的应用与逐步普及,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开发基于机器视觉、激光扫描、传感器等技术的智能检测设备和系统,实现质量的在线监控和追溯,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2.产业生态重构,行业整合加速
当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正面临产业生态重构,行业头部企业与协会要主导和积极推动行业重构产业生态。要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大产业生态概念,打造产业链生态圈。树立开放共享经济理念,造平台与上平台,形成生态圈,如建立供应链服务平台、技术共创平台等。
行业下行期也是重组的机遇期。在市场需求下行、行业产能过剩、内卷越来越烈的背景下,2025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整合将逐步加速,头部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期,因地因事因时制宜,选择收购兼并、股权交换、租赁经营等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进行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和市场环境;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混凝土/制品-混凝土施工-混凝土结构运维-混凝土结构与材料再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企业竞争力。
3.国际化发展
基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特性,国际化发展有以下路径:
一是整合资源,借船出海。随着“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逐步深化,跟着大的项目走、跟着大企业的全球布局走,尤其是跟着国际工程企业大型项目的合作“走出去”。
二是集群式走出去,抱团出海。充分利用海外产业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和生态链进行协同,以产业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形成从原材料、产品生产到深加工,直到工程应用的上下游产业链密切配合的全要素生态系统,从而获得国家和目的国更多的支持。此外,企业间也可在标准技术、供应链、市场等方面形成联盟或协同,抱团“走出去”开展经贸合作及投资合作。
三是打造自主品牌,造船出海。强化企业自身品牌,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和国际化平台载体,实现“造船出海”。
四是明确目标,买船出海。通过海外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买船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