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新冠疫情不断反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了对经济运行的制约。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GDP增长3%,经济减速但并未失速。
在宏观与行业环境压力重重的背景下,2021-2022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与中国混凝土展在行业的高度关注下成功举办,促成了疫情两年以来行业的首次大范围广泛交流,时隔两年向外界再次展示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在国家“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的要求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2022年努力维护行业的稳定发展,尽管行业主要经营指标较上一年出现下滑,但普遍意义上的需求及利润空间下滑却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加速剂。
2022年,受国际国内需求环境及国内疫情散发多发影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要产品产量与上一年相比出现明显下降。
说明: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产品产量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图1 重点产品逐月累计产量同比增速走势
重点产品产量情况如下:
(1)商品混凝土
2022年,全国商品混凝土产量30.31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1.8%。分区域来看,2022年全国六大区域商品混凝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东北、西南地区同比降幅最大,均超过20%;中南地区产量降幅最小,为7.46%。
图2 2022年六大区域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万立方米)及同比增速
分省市来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只有湖南、湖北、福建全年累计产量有小幅增长,其余28个省区市产量均有下滑,其中有22个省区市产量下滑幅度达到2位数,西藏自治区产量下滑幅度更是超过了50%。
图3 2022年各省区市商品混凝土累计产量同比增减(单位:%)
(2)预制混凝土桩
受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2022年全国预制混凝土桩总产量同比减产13.72%。分区域来看,全国六大区域中产量最高的华东地区2022年预制混凝土桩累计产量同比下滑16.55%;华北地区产量下滑幅度最小,只有2%。房地产投资的大幅下降是预制混凝土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图4 六大区域2022年预制混凝土桩累计产量(万米)及同比增速
2022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19652.3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收10.70%;利润总额累计757.12亿元,同比减少13.77%。
图5 2016-2022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及同比增速
说明: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的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报告期数据与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标数据之间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计算增速。
2022年,全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3.85%,较2021年减少0.14百分点。成本居高不下,但行业销量及价格下滑导致行业利润空间继续压缩。全年全行业亏损企业超过3700家,亏损面达到22.68%,这一比例较2021年增加了5.55个百分点;累计亏损额同比增长41.32%,是疫情前的近3倍。
图6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与规上工业企业比较
2022年末全行业应收账款净额超过10000亿元,同比增长8.24%;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52.23%,比2021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期末全行业负债总额同比增长6.02%。2022年行业不仅亏损面增加,回款情况也更加严峻。
2022年,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大部分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疫情管控、房地产开工下滑、工程延期导致企业销量、售价均出现下滑走势,而成本高居不下,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表2 上市企业2022年业绩表现
注:上表中*企业数据为2022年中期报告数据。
3. 商品混凝土价格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商品混凝土价格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混凝土市场均价呈现明显下滑走势,四季度价格下行走势略有缓和。与2021年相比,前三季度价格走势基本相同,但2021年第四季度价格出现大幅上扬走势,而2022年四季度受疫情冲击需求并未实现旺季反弹,价格止跌回稳。
图7 2021、2022年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混凝土(C30)均价走势
(单位:元/立方米)
2022年末全国C30商品混凝土均价稳定在400元/立方米,较年初下跌近60元/立方米。2022年全年市场均价为418元/立方米,较2021年下跌14元/立方米。
分区域看,2022年全国六大区域价格走势基本相同,只是价格跌幅有一些差别。价格高位区华东、中南地区2022年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年末比年初价格分别下降79、90元/立方米;西南和西北地区,年末比年初价格分别下降76、52元/立方米;东北、华北地区年末比年初价格分别下降46、18元/立方米。从全年均价来看,华东、中南、西南地区2022年市场均价较2021年分别下降19、28、24元/立方米,西北地区均价下滑7元/立方米,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2022年市场均价与2021年基本持平。
图8 2022年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所在区域商混均价(C30)走势
(单位:元/立方米)
分省市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重点监测的36个主要城市中只有呼和浩特一个城市年末价格同比略有上涨,其余35个城市价格均出现下降走势。其中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合肥等7个城市价格跌幅超过100元/立方米,均为华东、中南地区城市。华北地区的北京、太原价格降幅较低,不足10元/立方米。
图9 协会监测36个重点城市2022年末价格同比涨跌(单位:元/立方米)
2022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需收缩进一步显现;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宏观经济运行有较大影响,各项经济指标呈现走弱态势。2022年全国GDP增速为3%,较2021年下降5.1个百分点。
图10 2000-2022年我国GDP增速走势(单位:%)
2022年内需明显收缩,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累计同比增长的贡献率跌至32.8%,是近20余年除新冠疫情出现的2020年以外比例最低的一年。2022年资本形成总额再次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尽管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也是近20余年的较好水平。
图11 2002-2022年“三驾马车”对GDP增长贡献率变化情况
从国内经济发展结构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在“十三五”期间已充分显现,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得到稳固,而疫情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短暂变化,2021-2022年,第二产业重回主导地位。
图12 2002-2022年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变化情况
(1)2022年水泥产量大幅下降,价格维持高位
受疫情多点散发、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影响,下游需求转弱,同时多地加大错峰力度,2022年水泥产量创下近11年的最低值,全年累计水泥产量21.18亿吨,同比减产10.8%。
图13 2000-2022年全国水泥累计产量及同比增速走势
我国水泥价格2015年以来完成了三次价格大提升,第一次是2017年价格低谷反弹,第二次是2018年价格再次大幅提升,第三次是2021年,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后价格再次大幅跃进,详见图14。
图14 2015-2022年全国水泥均价走势(单位:元/吨)
2022年,全国水泥价格高开低走,整体震荡走低,重心不断下移。尽管全年价格呈下行走势,但2022年全年水泥均价仍保持在486元/吨左右,较2021年均价仅下跌2元/吨左右。
图15 2019-2022年全国水泥价格走势比较(单位:元/吨)
(2)砂石骨料需求下降,价格下滑
2022年,砂石行业因受建设市场弱化、疫情多点散发、环保政策管控等多重因素影响持续处于低迷态势。在二十大会议结束后,前期受环保管控的砂石矿山企业陆续复产,但部分地区疫情管控严格,砂石外销受限依然明显,砂石需求基本以本地市场及周边市场为主。总体看,疫情影响叠加房地产形势低迷,2022年砂石市场整体偏弱,预计全年需求量同比下降15%-20%。2022年新设矿山数量及产能持续加大,供给端面临过剩压力。2022年上半年新设(出让)矿山数量460个,核定预新增产能8.38亿吨,矿山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9.17%,预新增产能增长30.56%。
经历了2018-2019年砂石骨料价格暴涨行情之后,2020年随着矿山治理进入稳定期以及疫情带来的需求下滑,砂石价格开启下行走势,到2021年在疫情得到稳定控制需求有所回升的背景下,砂石骨料价格震荡回升。2022年需求疲软伴随疫情频发,砂石价格再次进入下跌通道。2022年末,天然砂和碎石价格同比下降3-4元/吨,机制砂价格下降幅度略大一些,同比下降10元/吨左右。
图16 2020-2022年砂石价格走势(单位:元/吨)
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572138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较2021年增长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9.4%,比上一年大幅提高9.0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3.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0.1%。建筑业投资增长2.0%,较上一年提高0.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大幅下降,同比降幅达8.4%,而上一年同比增长5%。
图17 主要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单位:%)
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导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明显下滑,无论是房屋施工面积还是新开工面积,2022年累计同比均下降到20年以来最低水平。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中建筑工程累计同比下降10.8%,直接导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大幅下滑。2022年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下滑53.4%,这一指标连续四年同比下滑,短期来看对未来几年房地产新开工及施工面积或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图18 房地产开发投资相关指标增长率走势(单位:%)
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成为平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需求下滑的工具。2022年交通运输管理业中的道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3.7%,2021年为同比下降1.2%;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1.8%,2021年为同比下降1.8%。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3.6%,增速较2021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0.1%,2021年为负增长1.3%。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有效支撑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需求。
图19 2004-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投资增长率走势(单位:%)
但整体来看,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拉动效果继续保持下降走势。2022年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水泥0.37吨,是2013年的一半左右。
图20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水泥消耗量(单位:吨)
近三年来,为确保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加快启动重大工程建设,尤其涉及民生领域的水利、交通、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及新基建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受益于以上利好驱动,商混行业一度呈现供需两旺态势。但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金融政策、环保政策收紧,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尤其是2022年以来下游房地产停建缓建的项目增多,整体施工面积出现负增长,叠加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商混整体市场需求下降,行业生产经营逐渐承压。即便有基建领域勉力支撑,但难以改变2022年商混需求量负增长的现实。
图20 2015-2022年全国商品混凝土价格走势(元/立方米)
从价格走势来看,2019年全国商品混凝土价格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直到2020年初,价格维持在450元/立方米左右的高位。随着疫情的爆发以及季节性因素的叠加,商混价格一路下行;2021年第四季度,国内疫情防控取得较大成果,经济社会生活稳步恢复,叠加四季度旺季因素,商混市场快速回升,需求及市场价格均出现大幅增长。2022年初需求及市场价格保持周期性下滑走势,然而由于年内疫情多点频发,国内实施偏紧的疫情防控措施,需求受到极大抑制,供需关系出现严重失衡,价格快速回落。2022年末,全国商品混凝土价格已经部分程度吞噬掉2019年价格抬升幅度。
需求下滑,价格大幅回落,致使商品混凝土行业盈利水平显著下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预制混凝土桩生产企业近千家,生产企业遍布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26个省区市,设计总产能超过7亿米/年(含2022年新增和扩建的生产线),实际年总产量约占设计产能的60%左右,应用领域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水利、电力等。
近年来,预制混凝土桩在我国高铁建设、大型水利、超高层建筑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领域中,大直径管桩的优势越发明显;同时,除了用于建筑地基承重外,光伏、基坑支护、地基处理、河道护理等领域应用的功能性预制混凝土桩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同时,随着机械化、自动化预制桩生产装备的持续改进和完善,预制混凝土桩行业生产从机械化、自动化逐步发展成智能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化的工厂不时涌现,行业正在向中、高端制造业迈进。
近三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预制混凝土桩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预制混凝土桩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依然坚定,绿色、低碳、智能化等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行业正在加快重构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2年房地产市场处于极度低迷状态,加之新冠疫情叠加影响,造成预制混凝土构件行业处于深度调整状态,全国范围内投资建设预制工厂的热潮已经结束,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和代价开始逐渐显现,企业数量和产能规模改变了前几年快速扩张的发展势头开始缩减。据估算,2022年全国预制混凝土构件总产量在2500-3000万立方米,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左右,平均利润率在1%-3%,与前几年相比,效益明显下降。
从市场来看,2022年许多项目受疫情影响造成工期拖延和效率降低,工业化部品和建筑构配件销量较之前有所下降,产品价格也因竞争加剧一路下滑,直至成本线,部分企业甚至亏本经营。前几年,市政基础设施类构件市场发展相对平稳有序,盾构管片、预制桥梁、预制管廊及管道构件等预制装配化发展潜力较大,呈后来居上趋势,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但2022年投资和在施工程也受到疫情影响出现较严重的延期现象,造成预制构件市场订单下降或库存增加,严重影响企业的销售指标实现和现金流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水泥排水管累计产量同比减产18%左右。行业经济指标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资金周转率下降。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减少8%左右,利润总额同比减少近20%,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到30%以上,累计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亏33%;同时,企业期末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增大。
伴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管涵最多的国家,管涵也成为我国水泥制品工业中最大产业之一。在当前我国地下基地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随着城市区域规划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地下排水排污系统将是基础中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排水管道长度累积已达70多万公里,年增长率在8%左右。近二年受情影响,经济形势有所放缓,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的翻新和改造,对于城市排污能力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未来混凝土管涵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增长,产业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2022年,疫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中国UHPC技术在进步、结构设计方法在完善、标准规范在建立、应用场景在扩展、用量在增长,UHPC行业发展生机勃勃。
2022年,行业依托实际工程,开展了一些缩尺和足尺的UHPC结构试验,为设计或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此外,行业完成了一些新型UHPC工程结构设计、试验、施工或预制生产的技术准备工作,如轻质墙板楼板、大体积和组合结构桥梁、陆上和海上风电结构等等,将在未来形成新的UHPC应用增长点。
2022年,UHPC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与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CBMF/CCPA)联合制定发布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预混料》(T/CBMF96—2020/T/CCPA20—2020)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新一批UHPC标准正在编制和立项,UHPC的标准化工作在向细化、专项应用方向发展,UHPC技术体系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
2022年,UHPC应用场景也取得较好拓展,非桥梁类应用有所增长,建筑、市政、隧道等UHPC构件和维修加固应用已经起步;在风电、核电、防护工程领域,正在开展应用UHPC的技术准备工作,将为UHPC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2022年UHPC用量分布为:桥梁48%,建筑23%,其他(电力、市政、维修加固等)29%。在桥梁应用中,59%UHPC用于钢-UHPC组合梁或复合桥面,完成桥面面积超过29.2万平方米;22%用于结构连接(湿接缝),19%用于预制构件。建筑应用中,预制构件用量约45%;幕墙用量约55%,完成幕墙面积超过31.7万平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全国UHPC用量超过8.2万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使用UHPC预混料,约为12.2万吨。2022年中国UHPC月均用量增长率达到8.6%。
2022年,在新冠疫情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轻骨料行业在固废利用、低碳、绿色建材等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发展依然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建拟建固废陶粒产能约1250余万立方米,预计新建产能投产后,全国陶粒轻骨料产能将接近3000万立方米/年,陶粒混凝土砌块、制品产能超过6000万立方米/年,企业数量达1000余家。
2022年,轻骨料行业在处置污泥等固废资源继续快速发展基础上,油泥、飞灰,污染土等危废利用也取得实质性进展,煤矸石陶粒项目不断增加,废旧锂电池废渣等固废制备陶粒正深入探索研究,陶粒行业的环保功能属性不断增强。
从市场需求看,无论是现浇水泥混凝土还是预制轻骨料混凝土制品都存在减重的技术需求,因此,质量稳定、吸水率低、强度高的轻质高强骨料需求旺盛。在当前陶粒生产过程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特征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制备高强度、低吸水率结构用轻骨料尤为重要。
从技术层面看,继续使用原有设计方法已经很难实现轻骨料性能的大幅提高,特别是工业废弃物的氧化物组成复杂,其引入给煅烧过程以及轻骨料的物相与微观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轻骨料混凝土的设计主要依赖瑞利三角形,在应用于固废配料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用性。因此,关于固体废弃物烧制高性能轻骨料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有必要从轻骨料的设计源头入手,引入新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工业固废,开发高强、低吸水率结构用轻质骨料,从根本上提升轻骨料的技术水平,推动轻骨料混凝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际组织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期。IMF预计,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的复苏和人员流动的改善,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升至5.2%;联合国在报告中预测,随着中国政府优化防疫政策、采取利好经济措施,中国经济增长今年将加速,达到4.8%;世界银行也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上升到4.3%。
全国31个省区市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已全部披露,有半数以上的省区市设定的GDP增速预期目标超过5.5%。吉林、甘肃、黑龙江、山西、内蒙古、云南、福建、河北、四川、贵州、重庆、河南等12地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均为6%左右;安徽、宁夏、湖南、湖北将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江西、新疆将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海南、西藏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最高,其中海南预期目标在9.5%左右,西藏预期目标在8%左右;浙江、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均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以上(或左右)。
分析人士预测,2023年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随着经济重启而逐级向上,房地产投资在下半年也有望出现明显改善,基建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在上半年仍然重要,下半年可能逐步弱化。因此,上半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需求仍将以基建为主要支撑,下半年随着房地产调整政策的落地与推进,房地产对于行业需求的拉动将逐渐显现。整体来看,2023年加快经济修复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等基础建材市场提供高位支撑。
水泥行业注重主动调整供给关系,长期供需关系调整已成为改善行业利润空间的主要手段,已被全行业接纳并不断调整以快速适应供需关系的变化。因此,2023年在求复苏上升阶段,水泥行业利润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相对于水泥行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调整机制不够灵活,议价地位仍然较低,这就导致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仍受到很大牵制。2023年,预计原材料端成本将明显上升,如果行业继续保持谨慎的营销及商业模式,利润空间很可能继续被挤压。
在2022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徐永模执行会长做了大会主旨报告,提出了“双碳”背景下行业创新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在远期需求空间下降、消费品质需求提升的大背景下,也将进一步开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创新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数智制造型转变、从低值普通产品向高值高性能产品转变。建材生产什么就使用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发展时代已经到来,绿色低碳创造需求--引领发展的时代正在开启。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核心技术或产业为支撑延伸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协同的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发展的必然路径,当前正是有品牌、资本和资源支撑的企业在远期市场需求下行的背景下快速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效益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时机。通过数字赋能、不断地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发展齐头并进,将成为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下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推动行业的稳定发展。